一套全新的评价思路是怎样提出的

时间:2009-08-05浏览:58

一套全新的评价思路是怎样提出的

日前,必威betway平台博士生导师、教授苏新宁和他带领的学术团队历时十年,终于将一份厚重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9版)》提交给了中国学术界与公众,一直被学术界关注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问题,有了一个可资参考的解决思路,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有望建立。

学术界呼唤社科期刊的科学评价标准

200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期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反映着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学术成果,对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评价这些学术资源?如何考察期刊的学术影响?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引导学术实践向正确方向发展的指南针,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不起来,真正的学术发展和繁荣就无从谈起。

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科学评价的问题却一直未得到合理解决。以往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存在两个弊端,一是由于数据采集的困难,导致评价选用指标偏窄;二是由于国内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可供借鉴,导致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参数和方法照搬国外自然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样,对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就进入了两个误区:指标缺省导致评审结果的片面性;学科差异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尤其是少数期刊针对较少指标人为地制作数据,导致了对期刊的评价失真。

近年来,尽管国内一些科研机构先后从不同层面在这一领域作了尝试,也出版了一些关于期刊计量指标的报告,但由于没能从期刊评价的整体性及社会科学的特殊性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研究评价,其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从而影响了其权威性。

在当前由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引发的争议和非议日胜一日,大家对此广泛关注的情况下,尽快推出学术期刊的科学评价标准,进而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要求的期刊评价体系越发显得紧迫。

人文社科期刊综合评价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苏新宁教授凭借其对科学引文索引十年来的研究与制作经验,在反复分析了影响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的各个方面因素后提出,从量化角度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要考察期刊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还应考察在个别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它不仅仅来自于被引用数据,还应包括期刊本身发文规范中的学术含量数据、被重要二次文献期刊全文转载数据、在网络期刊数据库中的被全文下载数据,这些数据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据此,在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获得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他带领学术团队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特点的评价体系。

一期刊综合评价体系包括了学术规范量化数据、被引数据、二次文献转载数量和Web即年下载率等四大类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作用,并在反复测试检验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最后综合计算期刊指标得出反映每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综合值。

在这一评价体系中,学术规范量化指标包括:期刊篇均引用文献数量、基金论文比例、作者地区广度、标注作者机构论文比例以及本机构论文比例。这些指标是衡量期刊学术规范与学术质量的几个重要方面,不仅体现了期刊中论文平均研究深度、期刊的学术规范、期刊作者影响面等,也反映了期刊本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被引广度,前三项指标均被细分为总体、学科和他引三个方面,如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和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这三类下级指标分别反映了期刊总的学术影响、对其他期刊的学术影响和在本学科内的学术影响。

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指标主要采用了目前国内4种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二次文献期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这些二次文献期刊所转载的论文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和学术走向,所转载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质量。

Web即年下载率指标是指期刊在某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当年出版并上网的论文在当年被全文下载的次数与该期刊当年出版并上网论文总数之比。它反映了期刊被人们阅读的频率,较好地体现了期刊在读者中的扩散程度,相对于过去靠发行量来考察期刊的扩散度是一大改进,而且这种扩散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期刊中论文流通和被读者阅读的情况。

我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将得到规范和完善

国内文献计量学、信息管理专家们对这一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的体系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苏新宁主持构建的期刊评价体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用四大类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综合考虑期刊学术影响力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此期刊评价体系给出的期刊综合学术影响值,为各期刊了解本刊学术地位提供了科学依据;将期刊学术规范量化数据引入期刊评价体系中,国内外尚不多见;将被引数据同时从三个方面来综合考察期刊学术影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根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期刊的现状与特点,对国际上惯用于自然科学并且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即年指数、影响因子进行了改进,提高了评价效应。

有专家指出,苏新宁教授把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当成了一个系统工程,既设计了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大系统,又充分考虑了其中各个子系统的特征和所占的分量,摒弃了单一化,采取了多元化,兼顾了普遍性和个别性。

还有专家认为,该评价体系构建者了解我国学术期刊的状况和实践,既能综合吸收国内学术文献研究和评价机构的成果,又能借鉴国外期刊发展和评价的经验,从宏观角度审视期刊评价的诸多要素,全方位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国内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该体系开创了全面评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先河,对于完善和规范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修正尚不适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的体系、全面提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与办刊水准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文章转自《探索》